查看原文
其他

图闻丨端溪有砚

2016-06-19 瞭望E图讯 瞭望

 

      在《瞭望E图讯》的“文房四宝”系列中,我们已经介绍了湖笔徽墨宣纸,这期是端砚。

  端砚究竟好在哪儿?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为何今天又成了“疯狂的石头”?

一起了解一下。


砚之渊源

      "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的砚台,历来为文人墨客所看重,在我国悠久的文化史上,四大名砚、十大名砚之说不绝如缕。



初期的砚,形态较原始,大抵是可以磨墨的石板块;至汉时,砚上开始出现雕刻,有石盖,下带足;魏晋至隋多为圆形瓷砚,由三足而多足;唐代常见的箕形砚,形同簸箕,砚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撑。唐、宋时,砚台的造型更加多样化。


至唐,开始以石为主的砚台制作,其中尤以广东端州(今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临洮的洮砚最为著名,加上黄河流域烧制的澄泥砚,“三石一陶”,成为流传最广的“四大名砚”


端砚之好

     顾名思义,端砚产自古代端州,也即今天的广东肇庆,具体在肇庆东部的烂柯山,以及七星岩北(西起小湘峡,东至鼎湖山)的北岭山一带。


这里经端溪流过的若干条深埋地底的石脉,是砚石的天然宝矿。



▲ 肇庆市砚坑文化旅游景区及砚坑分布图


唐初,端砚已被文人所青睐,清代有记载称“端溪石,始出于唐武德之世”,若自此算起,端砚的历史也有1300多年。


端砚之好,在其石质“坚实致密,细腻滋润”,“贮水而不耗,发墨而不损”、“润如婴儿肌肤”、“扣之木声”、“久用笔锋不褪”



端砚若佳,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用手按其砚心,砚心湛蓝墨绿,水气久久不干,故古人有"呵气研墨"之说。 传说,唐代有端州举子到长安应考,时值隆冬,其他考生砚台里的墨汁都结冰,唯有这名举子能蘸墨如常,因其所用端砚历寒不冰……


端溪砚脉


端砚自唐初开采至今,断断续续没有停止过。清代开采的砚坑最多,据清道光何传瑶《宝砚堂砚辨》记载,约有70余处现在可找到具体位置并在国家地形图上定位的新旧砚坑口约有42处,目前在开采的砚石有十多种。


▲清澈的端溪水。(摄影 高剑平)


其中三大名坑“老坑、坑仔岩、麻子坑”开采溯源分别始自唐中期、宋治平年间和清乾隆时期,所产砚料石质优良,花纹色彩十分丰富。



▲古砚坑分布图


为保护不可再生的珍稀砚石,肇庆市1998年开始对“三大名坑”实行封闭;2003年为消除非法开采,五六十个主要矿坑全面“封坑”,制砚多用已采砚石,这也是近年端砚价格一再冲高的主要原因。



用坑仔岩石制作的端砚——“天然爪形砚”   (新华社记者 刘玉生摄  1985年9月19日发)


“端石有眼者最贵”

      端砚石品类丰富,根据不同花纹色泽,有天青、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玫瑰紫、冰纹、火捺、金银线、翡翠,以及珍稀的石眼等。


《砚谱》云“端石有眼者最贵”,所谓“石眼”,是指端砚石上天然生长的犹如眼睛一样的“石核”,这也是端砚石独有的特色。优质石眼青翠碧绿,晕作十数重,且中有瞳子,奕奕生辉。


端砚石眼。石眼以其形似而定名,有鸲鹆眼、绿豆眼、象眼、鹦哥眼等


长有石眼的端砚石十分宝贵和难得。在水岩、坑仔岩、麻子坑和梅花坑的少数砚石中可以见到石眼,宋坑砚石也偶有发现。


端砚传奇

端砚自唐宋以来即被皇室列为贡品,也是如今高层出访时馈赠的国礼珍品。


▲《池头龙纹》端砚。1978年邓小平出访日本时,将此砚作为国礼赠送福田首相


古今很多名人与端砚都有着“不解之缘”。


◎ 米芾与端砚

传说宋徽宗请米芾到皇宫为一块新做好的屏封写字作画,完成后,宋徽宗十分满意,就问米芾需要什么,米芾说想要刚才用来研墨的端砚,宋徽宗赏赐给了米芾,米芾如获至宝,生怕宋徽宗变卦,抱起端砚就揣入怀中,谁知端砚中的墨汁溅了米芾一身,宋徽宗见状抱腹大笑,而米芾因此得到了一方皇帝御用端砚,从此米芾爱砚如命,并著有《砚史》。


▲米芾行书《 苕溪诗卷 》局部


◎包拯与端砚

北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包拯被贬为端州知府,当时端砚已名闻天下,虽朝廷限制开采,但之前的地方官往往带头违法。包拯任上,这股歪风被刹住了。他离任时,有百姓选了上好的端石雕刻几方精砚送给他,但他一方都不要。船行至西江羚羊峡口,他发现当地百姓和士绅在他船舱里藏了一方砚,便将之抛入江中。据说,现今江中的砚州即是此砚所化。


▲肇庆包公祠


端砚制作

端砚的制作过程较为复杂,主要工序有采石、维料、制璞、雕刻、磨光、配盒等。


采石

开采砚石是端砚制作的重要一环。端溪名坑,自古以来都以手工开采,劳动强度大,采石技术高,故有“端石一斤,价值千金”之说。

拿老坑来说,自唐代中期开始开采,洞深至西江河底400多米,开采艰辛,事故频频,选料精乘,凡开采期间均由官府派员把守,百姓有缘开采,无缘沾受。


▲端砚工人在岩洞里开采砚石,为制作端砚提供材料。(叶树棱摄)


围璞

制璞维料又称选料制璞。开采出来的砚石经筛选后首先将其分别等级再根据砚石的天然形状用锤或凿制成天然形、蛋形、长方形等砚式的砚璞




设计

砚的设计要求“因石构图,因材施艺”,除了传统砚形砚式外,还要充分利用天然石皮,汇集文学、历史、绘画、书法、金石于一体,可以说是将砚升华为一种综合性艺术品的重要环节。




雕刻

雕刻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打毛坯、修粗坯、装饰雕。

  • 打毛坯:根据砚面的设计图案,用刀把主题内容打凿出大致的轮廓形状。

  • 修粗坯:根据砚体纹饰进一步深加工。

  • 装饰雕:运用精雕细刻对作品局部或某个特定部位实施最后一次的再创作。



配盒

端砚雕刻完毕,必须配上名贵的木盒。端砚匣的材质必须是硬度适宜,耐潮湿,能起到对端砚的长期保护作用。



磨光

砚石磨光的工序一般放在配盒之后。

用油石加幼河砂粗磨(目的磨去凿口、刀路)-》用滑石、幼砂纸反复磨滑(使砚台手感光滑为止)—》“浸墨润石”-》过一两天后褪墨处理。



▲肇庆市郊区常见的夫妻端砚制作工场,丈夫雕刻,妻子打磨。(新华社记者 黄鉴秋摄 1994年8月14日发)



浸墨润石


端砚的鉴识及保养

相传,清代吴门著名女琢砚家顾二娘曾言:“砚系一石琢成,必圆活而肥润方见镌琢之妙。若呆板瘦硬,乃石之本来面目,琢磨何为。”一语道破了琢砚的奥妙。


客观上看,共同的标准不外乎“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具体来说,鉴赏砚可从质、工、品、铭、饰等五个方面来分析、研究。


清廉砚


虽说砚是“无量寿,可与世同存”, 但为使得砚石的石质维持不变,防止风化,好砚还需保养,流程如下:

1. 洗砚:凡使用过的砚,每天都要清洗。

2. 不用宿墨:为了不让宿墨伤砚质,要尽量天天用新墨。

3. 不常用的砚台要保持干净,并经常要在手上把玩。

4. 不要放在阳光下曝晒。

5. 退蜡:砚台出售之前大部分已上蜡保养。买回后可用1000号以上的水砂纸打磨退蜡;此外,还可用杉木烧成木炭粉末沾水,以毛刷磨砚堂数遍,然后用清水洗净即可。

6. 上蜡保养: 当砚台长期不使用时,可用上蜡的方法对其进行保护。




当代肇庆端砚之发展

不管是肇庆市中心的端州区,还是有1300多年制砚历史,有“端砚文化发祥地”之称的黄岗镇白石村,都吸引着上百家端砚相关企业聚集于此,形成了纵横交错的产业集群网络。



▲肇庆市七星端砚工艺厂生产的各种端砚。新华社记者 黄鉴秋 摄(1994年8月14日发)



肇庆市郊白石村一景


  2000年前后,肇庆市为消除非法开采、保护不可再生的端石资源,采取全面“封坑”,从此端砚进入“纯库存加工”时代。三大名坑的石料在民间藏家当中频繁转手,10年身价飙升了数十倍。


▲上为宋坑石“古钱砚”,下为梅花坑石“云纹砚”。(新华社记者刘玉生摄)


不少端砚多年前因出口创汇流到海外,近年纷纷被收购回国催热收藏市场。从价位看,上世纪60年代一块1000元的出口端砚,现在日本收藏家1.1万元出手,中国藏家再买进国内时,价格甚至可达10万元。


光鲜的销量,旺盛的需求背后,肇庆端砚产业问题犹存:整体而言,肇庆鲜有龙头企业出没,虽砚台遍地都是,但家庭小作坊式的产业模式造成质量良莠不齐,价格天上地下。




具体而言:其一,端砚石料资源日渐枯竭,砚民偷挖滥采砚石之事却时有发生;其二,人才方面,端雕人才匮缺,名家寥寥;砚人更是鱼龙混杂,这也一定程度上使得雕刻工艺单一;其三,严重缺乏权威鉴定机制,行业经营亟待规范。


端砚技艺的传承

从“传男不传女”的“家族式传承”到“带徒授艺”,端砚技艺的传承逐渐走向开放。


传统的端砚采石制砚,以往一直是家族传承。1959年,肇庆市成立文教社(后合并为肇庆市工艺厂)聘请黄岗采石制砚艺人带徒授艺,并面向社会招工,打破了制砚技艺家族传承的传统。




改革开放后,随着能人自立门户及一些有高等学历的文化学者和书画艺术家加入端砚创作,端砚艺术创作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新气象。



2006年5月,“端砚制作技艺”入选 “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辑丨王婷婷 张静瑾

文字资料丨新华网 国家地理中文网 中国端砚网 中国端砚传承网 三湘都市报 澎湃新闻 人民网 光明网 中国端砚微信公众号


推荐:文房四宝系列

图闻丨宣纸寿千年

文房四宝| 湖笔,锋颖仍在?

文房四宝 | 这一方徽墨


瞭望  OutlookWeekly1981


转发请注明【来自瞭望微信】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瞭望客户端

更多精彩,请订阅《瞭望》新闻周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